当前位置:烘云托月>武侠修真>给自己一个生活的理由> 第13章 大街上没有人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大街上没有人(1 / 1)

大年初一,王金勇自然的醒来。昨夜,王金勇睡得很踏实,无梦,无以前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王金勇拿起手机看了看时间,今天他比平时晚起了2个多小时,已经是8点半。

手机上有未读微信提示,打开,是梅岩昨天晚上凌晨三点发的。“哥,新年快乐。这么晚了,才给你祝福。”王金勇笑了笑,没有想太多,回复了“新年快乐,在东北老家好好转转”,随后煮了一袋冻饺,吃完,无所事事,想出门溜达一圈,上街去走走。

这个市区人口350多万的二线城市,正常情况下,每天早晨汽车的喇叭声、行人的脚步声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华的画面。这个时候的人们都在忙碌地前往各自的工作或学习场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正在路边摊上吃早餐,有的站在路边等候公共交通工具,还有的在马路上骑行。大量的车流和人潮,道路上形成了繁忙的车河、人河。特别是电动自行车之间相互挤压,为了抢夺有限的空间,偶尔会发生轻微的擦碰,尽管如此,大家还是相互一笑,坚持前行,争取尽快到达目的地。

今天早晨,天气微寒,马路上偶尔驶过一车辆,空阔的街道上,行人也三三两两的稀少。到处是关门的商铺,少人的城市宛如一座空城,曾经喧闹的城市变得安静。公交车上没有几个乘客,公园里冷冷清清。除了一些人在节假日期间留守在这个城市、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其他的公司、工厂放假,人们都回家过年去了。尽管继续在营业的店铺不多,但因为走得人多了,人少了,那些少有的、仍然营业的店铺并没有火爆的场景,生意也是淡淡的,淡得怀疑人生。

王金勇突然在想,在这个二线城市打工的200多万农村人回家过年了,也不会这么冷清吧。不是人口统计不准,就是人们都猫在家里不出门。

进城务工的农民奔走在城市的边缘,有时连梦都奔走在挣钱的路上。他们为了家人生活的更好,为了儿女更好的教育,走出村庄,走进城市,一步步甩开了炊烟和泥土。一列列火车把他们拖来,一辆辆汽车把他们运来。五颜六色的蛇皮袋里装着新弹的棉絮,在一个个迷彩服装人的背上,像一群麻雀铺天盖地栖息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此在这个异地他乡的二线城市辛勤劳动中,他们看到马路越来越宽,越来越直;路上的车轮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各种建筑越长越高,越长越大;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也越来越换上金钱的表情。

但总有那么一刻,一些事,随时都有会撩痛他们脆弱的神经。不是他们心里头流淌着家乡的溪水,怀揣着家乡麦地里的阳光,融不进这个城市的火炉;很多时候,他们不被这个城市所接纳。他们曾被社会各阶层赞美,虽然来自贫困的农村,勇敢而坚强,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贡献己的足迹。他们有着传统的美德,工地衣服脏,怕被嫌弃,上地铁时为了不弄脏座位,才坐在地上,即使旁边有很多空位。

但是他们受文化教育影响,大多从事基层工作,如建筑、制造和服务业等,他们的劳动时间通常较长,而工资待遇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劳动力市场逐渐改善,但欠薪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家人和未来的发展,他们甚至不敢轻易购买非必需品,将更多的钱寄回家乡,用来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户籍制度及关联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成了一道过不去的沟壑。也许等他们老了,在工地受伤了,身体累垮了,就像一只只吸干的矿泉水瓶,不是被孤零零的扔掉,就是挤进拾荒者麻袋里一个角落当废品,让他们对城市的生活产生了不安和失望。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他们为了生活挣钱,在远走他乡的日子与亲人分离,有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亲情思念的压力,那种辛酸可想而知。

王金勇回到家里,一直被冷清的情绪所左右,感叹这个二线城市大年初一的空空荡荡,感叹农民工的艰辛。

回头想想自己,儿女出国发展,自己退休了,有稳定收入,又吃喝不愁,可总缺少点什么。孤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来自一个空巢老人的孤独。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叫留守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人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空巢”综合症。有社会养老研究机构预测,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80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60%以上。

空巢老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引发了整个社会关注,当然也包括梅岩所在保险公司,正逐步推出高品质高价格高服务的养老社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