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烘云托月>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四百七十七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七十七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2 / 5)

咬,瘟疫开始在流民之间散播开来。

那些人都死了,后本章未完,继续左滑阅读  来知县让衙役开始收尸,衙役都不肯去,觉得都是知县找的麻烦事,若不是知县事设粥棚,哪有这么多的死人?最后,衙役们还是去了。

死的人太多了。

“农,生民之本也。三代之上用稼穑兴王业。即治天下国家,同亦由力本节用,抑浮重榖,而后化可兴也。”张居正说完了故事,他没有补充太多的细节,那些细节实在是令人太揪心了,他真的不忍心提及。

连提都不想提,亲眼目睹的张居正,该是什么样的情绪呢?

岁大饥,人相食,那是何等的惨烈。

如此下去,大明必然亡于民乱,大明起于残忍朘剥的揭竿而起,亡于残忍朘剥的揭竿而起,这又是何等的悲哀。

张居正回来了。

朱翊钧又想起了弘毅二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张居正和张居正的拥趸们一生的写照。

“工兵团营,是明日启程前往绥远吗?”朱翊钧问起了一件大事,工兵团营。

朱翊钧问的是,大明五条驰道修建的工兵团营。

除了辽东工兵团营之外,其他工兵营,全部拖家带口的前往了绥远,这些劳役,都是流氓,从北直隶十二府征召后,投入到了各个工地。

大明驰道修建的章程,完全参照了官厂团造,并且就劳动报酬而言,和住坐工匠相比,要低两到三银,除辽东工兵营外,七万余工兵,已经顺着驰道,返回了京师,现在驻扎在北大营,并且明天启程前往绥远。

这些工兵营在修完了绥远驰道后,部分会留下,部分会继续迁徙,就如同雁行人一样。

“陛下,兵部尚书曾省吾已经前往了北大营,明日启程,陛下,臣有一言。”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这工兵团营,要不然修完绥远驰道就地安置,转为军屯卫所,不再迁徙。”

“这怎么能行呢!”工部尚书汪道昆立刻大声说道:“工部还有一条从京师到广州的驰道要修!4570里地的驰道,没有工兵团营,如何修建。”

“不行,绝对不行!”

皇帝还没开口,汪道昆第一个坐不住了,立刻大声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哪怕是从张党反水,也在所不惜,绝对不可以取缔工兵团营,这是从官厂团造衍生而出,是为了修驰道组建的临时团造。

工部、兵部正在让这个临时团造变成正式编制。

工兵团造,是政、军、监察三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这和军屯卫所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一共24个步营的工兵营,并不是固定不动的,他们会在京畿和河套之间,修桥修路、开采矿场、兴修水利、巩固边防、开垦荒地、营造工坊官厂等等诸事。

二十四个步营的工兵营,拥有完整的建制,总兵、参将、千总、把总、百总、正兵队正,并且设有杂流,负责监察、法例、处置纠纷,所以才是政军监察三位一体。

本身就是工兵营,在修路的过程中,要营造工坊,火药、石灰、水泥、木坊、铁铺等等,这些工坊,是为了修路,但生产过多的时候,也会沿途由随军商贾兜售,换取白银或者粮食,地方衙门在农忙的时候,也可以借调垦荒。

最重要的是还有随军学堂,流民可以读书识字,虽然教的都是简单的俗文俗字,以及简单的算学,但至少能够看得懂三国演义、西游记了。

这是步营,但不承担防守、攻伐的职能,所以是半军事化,超过万人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些步营,以四个为一个团营,进行营造驰道活动。

王崇古的崇古驰道,就是官厂团造法的实践,团造,就是兵团营建建造的意思,一个团营有四个步营,一万两千人。

“就是大将军也不会同意的。”汪道昆觉得自己分量不够,立刻拿出了戚继光。

官厂团造的前身,是大宁卫桃吐山的八千俘虏,这些俘虏在桃吐山开挖白土组建了三个步营,而后慢慢扩大,这是发端。

朱翊钧思考了片刻说道:“的确,先生,戚帅是不会答应的,京营也会清汰,这是自我更新的必然,而京营的锐卒遴选,来自工兵团营和九边卫军。”

大明的京营锐卒,一部分是从这些工兵团营中遴选而来。

那么这些工兵团营成为锐卒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年十八两银子的军饷,每年内帑专门发往京营的过年银、犒赏银、沃袄银,这些赏银是固定的,陛下临时起意犒赏京营,也不在少数。

如果锐卒表现良好,作战英勇,会进讲武学堂成为庶弁将,进而升转,在年老体衰的时候,再从京营转业到工兵团营,任军将,负责工兵营造,即便是以锐卒退役,也可以到工兵团营任百总。

“京营锐卒的流转进入,都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