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烘云托月>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6章 诸侯皆叛(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诸侯皆叛(2)(1 / 2)

正在叔孙州仇为此苦恼不已时,同样是养马的一名圉人向他献上一计。

圉人的所谓计谋,就是找个理由提剑经过朝堂。公若藐看到肯定会好奇,问是谁的剑。圉人谎称是叔孙州仇的,公若藐听闻,一定想看清楚剑的纹路构造,圉人便可顺势把剑递给他。只要公若藐伸手来拿,递剑便成为事成的关键。

依照古礼,递刀送剑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要求递出者必须把刀刃对着自己,刀背向着对方。

圉人称,他出身低微,可假装不知礼仪,趁公若藐近身上前注意力在剑上时,把刀刃对着他,用力前刺。事出突然,公若藐必定躲闪不急,行刺一定会成功。

叔孙州仇一听,这个攻其不备的偷袭之计不错,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交给圉人一把刻有他名字的宝剑,静待时态进展。

果不其然,一切都按照圉人预先写好的剧本上演。唯一的意外是——在被行刺的当口,公若藐忽然领悟到,圉人是受人指使而来。

首先,身为叔孙氏的邑宰,身居要任,岂是小小一名养马人敢招惹的?再者,能手持叔孙氏宗主的宝剑,还敢大剌剌的拿出来献宝,不可能是盗取得来,唯一的可能就是光明正大的得到。如此看来,圉人所为不可能是随兴所至。

临死之前,公若藐迸出一句话:“你把我当成吴王吗?”

圉人顿时心慌,手却没软,一不作二不休,当机立断,把剑重重刺向公若藐,胜利完成任务。

事虽成,公若藐的遗言却流传开来。

公若藐自比吴王僚,其实是在影射“专诸刺王僚”。圉人相当于专诸,而专诸是公子光派来的杀手,对号入座,叔孙州仇无疑正是圉人行刺公若藐的幕后指使。除掉公若藐,无非是要取而代之,接过郈地的管辖权。

公若藐在郈地广施善政,颇得人心,治下百姓拥戴维护,对其感激不尽。叔孙氏以如此卑鄙的手段将他处死,郈地人心生怨怼,多有不服。侯犯身为其中一员,率先跳出来揭竿而起。

当初,侯犯之所以不肯杀害公若藐,乃是出于真心的敬重爱戴。身为公若藐的下属,与其朝夕相处,对其了解甚深。无论是公事上的处理或是私事上的人情世故,公若藐展露出来的品格能力都让人钦佩。

试问,追随一位处事公正、思虑缜密、才智超群的长官,难道不是天下小官小吏的福气?跟着他吃香喝辣,凡事有他独挡一面,你只要踏踏实实就不怕有人给你穿小鞋栽赃诬陷,多么有前途的职场?

如此可敬可爱的人竟被一名圉人给杀了,他的主使人处心积虑的要除掉公若藐,无疑是把郈邑百姓的生死交给未知。身为公若藐善政的受益者,侯犯第一个不答应。

对前途黯淡的担忧使得郈邑百姓同仇敌忾,在侯犯的带领下,他们连成一片,拧成一股绳,誓要跟破坏他们平静生活的敌人抗争到底。

就这样,凭借团队协作众志成城,郈邑百姓连续击退了家主及其武装的两次进攻。

正当郈邑百姓和领头人侯犯为胜利欢呼鼓掌时,叔孙氏的宗主及其幕僚却愁白了头。

之前是为无法除掉公若藐发愁,使诈将他杀害之后满以为大局已定,高枕无忧。谁知半途杀出个程咬金,横生枝节。如果说他想代替公若藐担任郈邑邑宰也还罢了,可以妥协。哪知道人家是气不过心中的领袖被刺杀,着急要为他复仇。

一对一的复仇也情有可原,谁能料到他竟能凭一己魅力召集全城人听命于他跟家主对着干?真是低估了杀死公若藐的后果。早知道就来软的,找个人把公若藐替换,以后再慢慢收拾他。

药力过猛,反弹太大,郈邑全城团结一心,大大刺激了叔孙州仇的小心脏。

现在怎么办?怎么收服郈邑的人心?把侯犯杀死?显然不行。既然能组织如此像样的反击,可见侯犯并非等闲之辈。既非寻常人,寻常办法也拿他不住。

正在叔孙州仇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跟他提议,找到郈邑工正——掌管工匠的官员驷赤,问他有什么解决办法。

工匠个个身怀技艺,身为匠人之首,工正除了业务能力熟练之外,还要监督百工完成各种器物的制作。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包括造车、炼制刀具、烧制陶瓷、皮具缝制等等事项。所涉事宜,小到日常生活用具,大到作战器械武备,其职能不可谓不重要。

一见面,叔孙州仇就说明来意,表示对郈邑非常担忧。他说,如今郈邑的问题不仅是叔孙氏的事情,俨然已经成为整个鲁国的忧患。如果不能迅速平息这场内乱,后果不堪设想。

驷赤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召他来肯定是希望他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而非普通的发牢骚。毕竟,以他的身份地位,还不足以与家主发展成为互诉衷肠的知音。

但是,他也聪明的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隐晦的说道:“臣所言,尽在《扬之水》末章四句。”

《扬之水》写了什么?最后四句又是什么?代表何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