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烘云托月>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30章 兵临汉水(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兵临汉水(2)(1 / 2)

晋国发兵鲜虞之后不久,吴国终于觅得契机对楚用兵。

说起这个契机,又要回到蔡国身上。

被楚国勒索不算,到晋国求助又遇背信弃义,蔡国可说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这还不算,晋国虽未满足蔡国的心愿,还对蔡国提出要求——命其出兵沈国。

沈国与蔡国相邻,同为楚国的盟国,因为“召陵会盟”没有出席,被晋国视为大不敬,于是便命蔡国讨伐。蔡国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去了。

这下不得了,如同捋了虎须,楚国不干了,楚昭王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蔡国。

不幸中的万幸,楚国发兵之前,蔡国的国君蔡昭侯已经提前去到吴国。他将太子和一干大臣质押在吴,请吴国出兵替他报仇。

吴国正愁师出无名,想不到楚国主动递来把柄,于是乎,伐楚便顺理成章的成行了。

此时的吴国,正是用兵之际——禾稼丰稔,人强马壮,兵革锋利,上下同心,气盛势旺。

由吴王阖闾率兵,阖闾的弟弟公子夫概为先锋,孙武、伍子胥为左右将军,集结整个吴国所能调动的全部兵力——三万水陆军士,浩浩荡荡赶往蔡国。

吴军搭载大船,一路往西,沿淮河而上,直逼蔡国。

楚国令尹囊瓦听说吴军气势汹汹,眼看难以抵挡,赶紧回辙。于是,蔡国得以解围。

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唐侯也率大军紧随其后,三军合一,继续往楚国进发。

一路顺风顺水,大军前行无忧,天时人事相应,联合军队的首领个个自信满满,誓要放开拳脚,与楚军拼个你死我活。

联军行进至淮汭(今河南潢川),孙武忽然向吴王提出,舍舟楫选择陆路。

这个提议立即引发了吴军内部将领们的热烈讨论。

伍子胥第一个提出疑问,“我军擅长水战,一路行船顺顺当当,眼看就要接近河口,为何要舍弃舰船,选择劳心费力的陆路?”

“是啊。”夫概也一脸疑惑,“事先已经说好了,舟行至底,全军登岸,直逼楚国边地,潜伏待机,应时而动。”

“各位宁耐片刻,且听在下细细道来。”孙武不慌不忙,看向各位将领,最后视线停留在吴王阖闾身上。

“本王倒要听听孙将军的高见。”吴王阖闾虽有满腹疑惑,语气表情却很轻松。鉴于之前孙武已被证实过有过人的领军能力,吴王愿意相信,他一定是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才会突然改变计划。

“凡用兵,以正合,以奇胜。”孙武缓缓说道:“走水路是正。楚国人得知我国前来,一定会在水路设下重兵埋伏。此其一。”

“其二,水路平稳,不足之处就是耗时。待我军弃舟上岸,楚军的探子提前得知动向,早已设好伏兵以逸待劳。楚国地大兵强,若调集倾国之兵,以我区区三万兵马,无异于羊入虎口。”

“故此——”孙武停顿片刻,说道:“由向西改道向南,楚军一定预想不到,可畅行无阻,此其一;其二,率精兵在前,南下直扑大隧(今九里关)、直辕(武胜关)、冥阨(平靖关)三关,奔赴汉水,深入楚国腹地。不须数日,即可到达汉水东岸,杀楚军个措手不及。”

“奇袭虽好,无奈三关地势险要,行军颇费周折。再者——”伍子胥皱了皱眉头,说道:“楚国地大,兵力分散,集结需要时间,我军可攻其不备不假。然而,一旦对方醒悟过来,探知我军来处,烧毁我国船只,从后方来袭,到时——”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对我军形成合围夹击。”夫概接过伍子胥的话,面色凝重的说道:“我军可是孤军深入,楚军有人事地势的优势,情势对我方是大大的不利啊。”

“如果走寻常之道,从方城(今河南南阳市方城县)入楚境,一马平川,有利于大军摆开阵势,齐头并进。劣势却是,给了对方组织兵力的时间。我军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此举无疑是自暴己短。”

略作停顿,夫概继续道:“如果选择奇绝险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山势崎岖行进缓慢不怕,只要精兵强将先到,楚国也会慌乱失措,出奇制胜的目的已达。只是万一楚军有备而来,我军怕是——”

“所谓奇者,必伴以险。既要浑水摸鱼,又要万无一失,未之有也。”孙武摇摇头说道。

众将都不说话,眼睛齐刷刷看向吴王。

吴王低下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的眼睛盯着地图,脑袋加速运转。

地图上显示,大隧位于东面,两面是峡谷,冥阨位于西面,在桐柏山脉的五岭峰和凤凰山之间。两关一东一西遥遥相望,平行并排。

若论险要,冥阨更胜一筹。冥阨有个俗名叫“恨这关”,有一段道路狭小,两旁岩石陡峭,仅能容一人通行,也称“一线天”,是天下要塞之一。

位于两关之间的是直辕,位于鸡公山南面的峡谷,从地图上俯视,它的位置稍微靠后。

三关成犄角之势,相互策应,互为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