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烘云托月>武侠修真>一样生百样死> 第21章 乡情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乡情(1 / 1)

母亲在世时,我把她接到长沙来住,但我要上班没有时间陪她老人家,直到晚上才回来,有时回来都是深更半夜,她老人家早就睡了。我有时回得早,就和她唠唠嗑,她总爱回忆往事,唠叨一些过往岁月里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我也就装着很认真地听,但时间久了,我渐渐地也记住她说的那些往事了。

她来了十多天后,就不安心在家看电视了,总爱往外跑,没多久时间,左邻右舍,楼上楼下,整个小区的人,她都比我还混得熟悉,从老家带来的那些土特产,自己还没吃几餐,就都被她送完了。

她还埋怨我,说我在长沙住这么久,楼上楼下都不认识,教导我要搞好邻里之间的关系,说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其实我也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但是就是没有时间去走动,邻里之间碰到了也不认识,最多只知道对方大概是住哪一层的,具体门牌号却从未关注过。仔细一想,也许还真的不是没时间,是在城市里彼此养成了这种互不打扰的习惯,邻里之间都成了“陌生人”

幸好,母亲一来,都混熟了,楼道里碰到了,他们都主动和我打招呼,有时也给我家送来一点比较少见的土特产。

因为母亲的“作用”,渐渐地都知道彼此都是从事什么工作,邻里之间,也慢慢地都有了一些交往了。

有一天我下班带回一个大西瓜,切开只吃了四分之一,就吃撑了。母亲却说给楼上楼下的都送点,我说,这西瓜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这有什么好送的呀!

母亲却开始埋汰我“不懂事”,却坚持她的意见,硬要去送,不一会工夫,把剩下的一大半西瓜就送完了,回来时满脸笑容,就像刚打了胜仗凯旋的将军,又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那一瓣西瓜的故事。

在 70 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日子里,我们乡村的大屋里住着十来户人家,称之为一个生产队。

那时,西瓜是如此稀罕,宛如珍贵的宝物。很多人见都没有见过,就更别说吃过。我们那些乡下的孩子,更加不知道西瓜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一户人家去长寿街他的女儿家走亲戚,带回了一个西瓜。

这个消息像野火一样传遍了大屋,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特别是小孩,都看着他网格袋里提着那个墨绿色的球状物体,都跟在后面问个不停,问这是什么,当得知是“西瓜”时,更加好奇。

我们那里有北瓜(南瓜),冬瓜,白瓜,丝瓜……唯独没有听说过西瓜。

几位胆大又调皮的孩子就跟在后面用手去摸西瓜,很光滑的,直到跟着他回到家门口才罢手。

这户人家并没有独自享受这个西瓜,他也深知分享的喜悦,也许这就是乡村人的纯朴。

于是,他小心地将西瓜切成了许多小片,挨家挨户地给各家送去了一片清凉的甜蜜。

那一刻,大屋里弥漫着浓浓的纯朴与分享的氛围。人们捧着那一小片西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相告,传递着这份特殊的礼物。

手里拿着那片红色绿皮的西瓜,都没有吃,只是用舌头舔舔,很甜,一副非常珍惜的模样。直到最后白色那部分都啃完了,只剩下一片薄薄的瓜皮,才恋恋不舍地拿去喂猪。

那个年代的人们,虽然生活简单,但他们懂得分享的快乐。一片西瓜,就成了邻里之间情感的纽带,也成了那个时代纯朴的象征。

如今,我们或许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但这个西瓜情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分享的精神依然珍贵。它让我们回忆起那些纯真的日子,也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不忘初心,继续传递着关爱与喜悦。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分享的机会。

因为那不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相通。

如今的城市里,厚厚的防盗门一关,独成一隅,好像自己就是另一个世界,互不通消息,更不用说分享喜悦了。

感谢母亲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局面,把那个70 年代的乡村的那种“西瓜情”再续,让乡情再一次绽放在这一隅邻里的心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