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烘云托月>玄幻魔法>鹿部落崛起> 第152章 祭祖大典(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祭祖大典(上)(1 / 2)

当神庙建好之后,由于制作神像已经来不及了,没有了时间。

陆子龙安排陆长林在一幅宽一米长两米的画纸上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法,勾勒出女娲娘娘的形象。

当然如果不考虑画作的美感,陆子龙是非常愿意亲手画这幅画的。

但是考虑到这幅画要挂在神庙中,为了不影响自己英明神武,高大光明的形象。

陆子龙只能吩咐陆长林来完成这幅画作。

说起绘画,陆子龙不得不佩服陆长林,陆长林不光字写的好,而且在绘画方面也非常有天赋,谁说原始人就不如现代人。

绘画和书法其实就是艺术,在艺术上需要天赋,某种意义上,现代人也不见得比古人更具有天赋。

在以前的课堂上,陆子龙还能指导陆长林写字和画画,但是现在陆子龙只能安排陆长林写字和绘画了。

还别说,当陆长林将自己的画作拿给陆子龙看到时候,真的惊掉了陆子龙的下巴。

画面上女娲娘娘侧坐在神龙的背上,遨游九天。

画面中的女娲娘娘端庄秀美,而又不失威严。

陆长林将自己对母亲的爱,母亲的温柔体贴和对“鹿神”的崇敬和崇拜,全部融入到女娲娘娘的绘画中。

而那头威武的巨龙,完全符合陆子龙对龙的形象的描述和刻画,以及他对神龙的理解,用笔刻画出来。

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羊的须,鹰的爪,狼的尾,组成一个完整的龙。

这条龙张牙舞爪的穿行在云雾之中。

眼中带着蔑视一切,睥睨天下的杀气。

虽然只有水墨,没有其他颜色,但依然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看着陆长林的画作,如果不是陆子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亲自指导和调教陆长林,他几乎怀疑陆长林是一个穿越者。

他只是根据陆子龙对龙的描述,所画的龙基本上和后世的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而且他的画作比后世绝大部分人画的都要好。

陆子龙不得不感叹:

“这家伙真是一个天才”!

当第一场霜冻降临,紧张的劳动工作告一段落。

陆子龙之前一直想确定十月一日的节日,这个节日是他留给自己对穿越前世的纪念。

今年由于劳动强度大,向后拖延了一段时间,但这并不妨碍这个节日的确立。

陆子龙准备在城门完全建好后, “鹿部落”就要召开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祭祖仪式,并正式宣布这一天成为“部落祭祖日” 。

国庆当然少不了“阅兵”活动。中国史书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

《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对夏虎视眈眈。

后来禹当了首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

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

禹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

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

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

在汉代,定期间阅兵常与立秋之日“祭兽”一起进行,其中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

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仪式。

明朝的永乐十九年三月,在北京的怀来明朝廷共调军队10万人。

精心挑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

还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来“观礼”的使节达27个国家之多。

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

阅兵,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状况外,主要还在于向百姓进行精神动员。

俗话说: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

纵然一个国家再船坚炮利,但假如有了内部矛盾,人们一旦失去斗志,那么无论坐拥多么高强的装备,也只能变得羸弱不堪。

因此团结人民,无论何时,都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