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会念庄稼经(2 / 3)

对这块很重视,农民买地膜还有补贴呢!”

“好,好啊!”范少华立刻附和,“那当然是好!”

“不过有的村民观念可能跟不上,或者有其他想法。”鲁成升道,“所以潘乡长开了这个会,想问问各村的情况,推行的难度有多大。”

“鲁书记已经表态了,他们斜沟村能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花生种植面积用地膜。”潘宝山冷眼看着范少华,“你们瓜坡村怎么样?”

“瓜坡村当然不能落后,也保证百分之九十以上!”范少华回答得很干脆。

潘宝山想再趁机问问王三奎,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已经拍着胸脯表态了,“潘乡长,我们大陡岭村不只是要不落后,而且还要争先进!我保证,咱们村今年春花生全部用上地膜,百分百的,谁家要敢不用,我带人去挑他们家屋脊!”

王三奎的话让大家伙笑了起来,潘宝山也笑了,好一个粗鲁的家伙。

“你们都到座位上坐吧。”潘宝山指了指王三奎和范少华他们。

几个人顿时焦促入座

潘宝山顿了顿,接着说道:“刚才鲁书记的态度和决心很好,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现在开展工作要人性化,很多事靠的是说服,而不是强行推进。就说采用地膜种植花生的事,如果在座的大部分都反对,那我也不会一味地坚持。不过像这么个对百姓有利的好事情,我相信大家的判断力,又怎么会反对?”

话一说完潘宝山心里就笑了,这纯粹是耍腔调,没有人是傻子,都能听得出来。不过有些事就是奇怪,大小只要是个领导,说的话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

“潘乡长主张采用地膜种植春花生,我们绝对是支持的……”

“潘乡长说得没错,群众意识不到地膜花生的好处,我们做干部的一定要发挥作用……”

此时,潘宝山压了压手,“地膜花生的事就到这里,大家回去后上上紧,下面再说点事情,就是关于小麦抗旱的问题。不怕一冬旱,就怕正二三,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不见个雨星子。”

“就是,得抓紧想想办法。”王三奎示好地说,“咱们乡可是产粮大乡,万万不能减产。”

“越是产粮大乡,单纯的粮食生产就越有弊端,因为规模化和机械化跟不上,有些服务到不了地头,一定程度说还是靠天吃饭。”潘宝山表情严肃,“下一步,乡里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规划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到时还希望各位书记多多支持。”

“那是当然的!”鲁成升带头应声,“我们也盼着早点能多元化发展,要不每年就靠小麦稻谷玉米地瓜的,也不是个事。”

“往后会逐步改观。”潘宝山开始露出笑脸,“不管怎么说,今年的小麦抗旱还要一招不让,你们回去后组织村民到麦田耙地。过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可是宝贵的抗旱保墒经验。当下时节,水分散失得快,及时耙地能切断土壤的小气孔,深层的水分泛上来后就能很好地留在小麦根部的土壤层中,对解决小麦的旱情有非常大的作用。”

“嘿嘿,潘乡长懂得还真不少呢。”王三奎摸摸后脑勺,小声对旁边的鲁成升说。

“你以为是闹着玩的?”鲁成升一本正经地说,“以前潘乡长在农经站的时候下村指导,老农们都佩服,人家学的就是农林专业!”

“闲话留到闲时说,现在开会说正事。”潘宝山看了看鲁成升和王三奎,继续道:“除了耙地,还有个法子也不错,就是镇实,把麦地表层的土块压碎,一方面能补填土壤表层缝隙,同样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另一方面,表层土压紧实后,导热作用加强,还可以调节提高土壤的温度,减轻冻害。所以,对于时间和人力充足的农户,可以采用耙地和镇实相结合的法子,效果会更好。”

潘宝山的话,让村支书们很信服,他们没想到这么个年轻人还真能讲出点庄稼经来。

会议很圆满地结束,潘宝山很痛快,看这样子,村支书们还都算服贴,起码表面上是。

潘宝山挺着胸走出了会议室。

鲁成升从后面追了上去,“潘乡长,跟你说个情况。”

“嗯,什么事说吧。”

“以前黄书记召集村支书开会,散会后都安排酒桌的。”鲁成升不好意思地说,“我这话没别的意思,如果你也能安排一下,往后他们绝对会听话,因为你能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做得漂亮!”

“嘿。”潘宝山歪头笑了笑,想想也确实是那么回事,立刻对随后跟来的郑金萍说道:“郑主任,趁大家伙还没散,跟他们说说,晚上在富贵酒楼坐一坐。”

“好的潘乡长!”郑金萍一晃肩膀,回头进了会议室,把事情说了。

潘宝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叫好声。

声音还没落尽,郑金萍追了上来问道:“潘乡长,今晚除了我跟你参加,还要谁去?”

郑金萍这么问是先入为主,要是不这么问的话,潘宝山可能还不一定会让她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