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功绩与奖励(1 / 1)

又是一副新画面,这次的画面给人一种稍显幼稚的感觉。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次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

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

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宋朝,赵匡胤看到后世之人拿自己登基前的事调侃心里还是有些不自在的,这种做法虽然很明智但是专门拿出来说还是很让人尴尬的。

其他朝代的帝王看到这段视频也态度不一。

秦始皇默默点了点头,在那种情景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最恰当的;唐太宗也很理解,他对于“名正言顺”这四个字的意义再了解不过了;而汉武帝虽然清楚但还是不由得觉得有些可笑,毕竟他的继位可以说是最顺利的了。

看着后世之人的评价赵匡胤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弟弟那一脉的处理方法,他不能让大宋重蹈覆辙。

画面再度变换,这次视频的风格又恢复成之前的那个样子了。此时的画面是一幅熟悉的地图,上面划分了不同颜色的区域。

看到那幅地图后汉武帝突然惊呼道:“怎么回事,燕云十六州怎么被割让出去了?他们疯了么,难道不知道那地方的重要性么?”

唐太宗也很意外,他没想到这宋朝的国土面积竟然会这么少,而且连燕云十六州都丢了。在他这个时代那些异族之人可完全不敢这么猖狂,只有对我中原俯首称臣的份。

而秦始皇看着那“五彩斑斓”的地图就只有一个念头:我的,都是我的。

【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在北宋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小的割据政权。

鉴于南方是经济重心,各国力量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实力又比较强大的现实,在征询了张永德、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赵匡胤根据当时的形势确定了与后周世宗基本一致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北宋,赵匡胤看到后世之人的分析心里也很无奈,他何尝不知道大宋如今的形势,但是他也是有心无力,而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甚至至死都没有完成统一。

而他原本看到赵光义完成统一的一点儿喜悦在看到接下来的发展瞬间就消失了,他从没想到有一天大宋会这么耻辱,再想到这东西历朝历代的人都能看到,赵匡胤只觉得悲愤不已。

画面再度变换。

【宋朝的政治机构,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另设御史台等机构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随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宋初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

实行更戍法。

实行“守内虚外”和“内外相制”的政策。

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北宋,天幕上的讲解特别详细,赵匡胤命令人记了下来,而且这些措施自己现在确实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这下子就可以直接实施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