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商鞅变法(2 / 3)

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一举扭转了“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论区

“王安石失败就失败在他将自己的政策看的太完美了,认为自己的改革一定能成功,而张居正却将自己看得很低,他只想尽力从各方面改变一些积弊,所以才能成功。”

王安石也在专注地看着天幕,将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这个几百年后的同行者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自己效仿的。

这一次,有神宗皇帝的支持,有天幕的偏向,定要挽救衰亡的大宋,走出不一样的未来。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

【王朝末年的土地兼并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国库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无法发挥国家机关的作用。若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打破大明建国以来形成的利益阶级,重新分配各阶层的利益,便无法挽回国家的衰亡。】

评论区

“每个朝代都是这样灭亡的。”

“这就是历史周期律,封建王朝是避不过去的。”

各朝的统治者都有些惊异,王朝的灭亡居然是必然的结果,难道就没有办法挽救吗?

“朱由检: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乱民肆虐,这正是朕面临的困局,请天幕教我。”

崇祯帝将自己的求教发到评论区,但并没有几个现代的观众注意到,毕竟,朱由检这个名字在非历史专业观众眼中很难与崇祯帝联系起来。

倒是明朝的皇帝看着金色评论,很快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后代。

朱元璋恍惚了一下,“朱由检?这是朕的几代孙?”

朱元璋希望自家江山千秋万代,后代子孙代代相传,便早早将自己儿子子孙后代的名字都排好了。

朱标在心里暗暗算了算排行,疑惑道,“这似乎不是儿臣的后代……”

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之前天幕提过一次万历皇帝的名字,当时他便恍惚觉得奇怪,没想到不是自己疑神疑鬼,是真的有鬼啊。

“这是……老四的后代!”

朱元璋与朱标以及所有皇子的目光一起聚集到朱棣身上。尚未及冠的朱棣一片茫然,他还没有儿子呢,怎么就说道他的后代了。

不知这上百年发生了何事,使得皇位从太子一系转到了老四一系?

朱棣反应过来,忙向朱标解释:“大哥,你知道弟弟的,弟弟一向唯大哥马首是瞻,万不敢有二心!”

朱棣的反应也是好笑,他不想着向老爹解释,而是先跟朱标解释,可见这个大哥在他心中的地位。

朱标自然相信朱棣,“四弟不必心急,大哥相信你的忠心,想来是大哥的子孙后代出了什么问题,皇位才会落到四弟一系。”

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这才没有处置朱棣。

此时,天幕关于张居正改革的介绍已经接近尾声了。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为大明续了一条命,却落得个被鞭尸抄家的下场,令忠臣寒心,奸佞狂欢,从此后谁还敢为大明奋不顾身。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是大明的社稷之臣,却都被皇家抄家灭门。六十多年后,亡国之君崇祯帝高呼“群臣误我”之时,可曾想到于谦与张居正。】

再一次听到大明亡国的消息,明朝的皇帝们一起抑郁了。他们已经知道明朝国祚不足三百年,再次看到天幕的论断,不过是在大明的尸体上盖棺定论罢了。

天幕提到的几人却无法淡定。

景泰朝的于谦:我被抄家灭族了!

于谦保住北京城后,便有了急流勇退的自觉,他多次递交辞呈,却如同石沉大海,景泰帝都没有批准。

于谦:实在不行就装病乞骸骨,希望陛下看在我一把老骨头的份上怜惜一二。

张居正:我的努力仅仅为大明延续了六十年寿命,噗……

万历皇帝:说是万历新政,朕却没有姓名。

崇祯帝:没想到朕真的是亡国之君,看到天幕,那些乱臣贼子肯定会更加猖狂的。

评论区

“好可惜。”

“忠心义烈,肩挑日月的于谦啊。”

“明朝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

“明朝这些皇帝没有一个特别昏庸的,但明朝就像江河日下一样,慢慢地没落了。”

“楼上忘了大明战神!”

“我大明战神怎么能没有姓名!”

“就是,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大明战神怎么也能在亡国之君败家皇帝中排个前五吧。”

“噗……”

原本看到“大明战神”,明朝初年的众人还以为这是一位武功卓越的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在想:凭朕的武功定然就是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